城市之光新一代智能环卫清扫设备——呼噜光光无人清扫车在坪山健康元医药产业园的作业画面。(受访单位供图)
“机器人扫主干道,我们专注花坛和绿化带。”十月的一个清晨,在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的作业现场,张阿姨戴着有北斗定位的智能手表,向记者展示无人环卫的“协作模式”:“以前追着垃圾跑,现在盯着手表屏幕看就可以了。”
当下,这样的智能场景已成为2025年深圳的日常图景。从主干道到人行道,从公园广场到背街小巷,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深圳无人驾驶环卫车正经历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型。截至2025年7月底,深圳无人环卫车应用规模已突破400辆。
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场已形成传统环卫企业转型布局、新能源车企跨界入场、科技企业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的多元竞争格局。
2025年是深圳无人驾驶环卫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之年。记者观察发现,智能化与科技化已成为深圳环卫项目的标配,推动无人驾驶环卫车市场步入快速地发展期。
4月,环卫装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盈峰环境发布了“小精灵系统作业群”与“蜂群无人作业群”,通过构建“扫-运-充”一体化的智慧网络,宣称将作业效率提升了300%。
8月,无人驾驶新锐企业“城市之光”智慧城市服务有限公司与酷哇科技有限公司双双中标坪山区环卫项目。
这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深圳无人驾驶环卫车已从技术演示走向规模化、商业化运营。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无人驾驶领域公开的新中标项目超过290个,同比增长67%;总金额超过6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无人清洁环卫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项目数量超越90个(占比约31%),总金额超过55亿元(占比约81%)。
根据2024年出版的《低速无人驾驶清扫车行业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环卫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在这一产业升级浪潮中,不一样的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探索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走进深圳市城市之光智慧城市服务有限公司的运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在福田区福保街道作业的无人车运行状态。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云平台,不仅能监控车辆、调度任务,还能通过热力图预测未来垃圾聚集区域,实现‘事找人’的精准作业。”城市之光无人驾驶首席执行官陆有源博士介绍,“公司核心聚焦于L4级无人驾驶算法的研发,并通过实际运营中积累的海量数据一直在优化算法。第三代产品每天可连续作业6至9小时,清扫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并具备垃圾识别、贴边清扫等进阶功能。”
陆有源表示,选择环卫赛道是基于对行业痛点、政策开放度及商业可行性的综合考量。“与监管严格的载人场景相比,低速环卫车的商业落地路径更为清晰。”目前,公司的商业模式涵盖设备销售、租赁以及直接中标环卫项目提供运营服务,已在全国投放超过700台设备。据悉,该公司已实现关键零部件及整车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以有效控制成本。
“无人驾驶环卫车不仅是工具的替代,更是环卫作业模式、管理理念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升级。”深圳犀牛智行(盈峰环境)市场部陈杰指出,公司作为盈峰环境旗下企业,自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智慧清洁机器人以来持续布局。其核心优点是超过30年的环卫行业经验、256个城市服务项目的运营积累,以及强大的专利技术体系。
据介绍,盈峰环境最新发布的第三代“小蜜蜂”智慧清洁机器人主打“超智能、真安全、三倍效能”,强调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具备自动充电、加水、倾倒垃圾等完整功能。
无人环卫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测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无人环卫运营总成本相比传统模式可降低约50%。在人机协同模式下,可节省23%至53.57%的成本;纯无人作业模式节省幅度达48.21%至78.57%;远程控制模式也能实现15%至56%的成本节约。
行业专家指出:“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无人驾驶环卫车市场年增速超过60%。智能化设备正有效缓解环卫行业长期面临的人力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的痛点。然而,仍需警惕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双重考验。”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早期仅依靠设备销售的科技公司因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而退出市场,而可以通过中标运营项目、构建数据闭环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则展现出更强韧性。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少企业坦言,复杂场景(如人车混流的狭窄街道)下的作业效率、恶劣天气下的系统稳定性,以及怎么来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都是亟待持续攻克的难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bob星空体育